【种植】川芎的栽培种植


川芎又名抚芎、小叶川芎, 是四川的地道药材 。 它主产于成都市新都区、都江堰石羊镇、彭州敖平镇、祟州廖家镇、郫县花园镇以及什邡等地 。 川芎对自然条件要求很高, 除以上几个地区之外, 其它地方均不适合发展川芎 。

【种植】川芎的栽培种植

文章插图

川芎喜气候温和、雨量充沛、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 。 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, 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 。 生长期280- 290天 。 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、有机质含量丰富、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。 喜有机肥, 在施用一般农家肥料的基础上, 加施氮肥能显著增产, 配合施用磷、钾肥能更多地提高产量 。
川芎采用无性繁殖 。 川芎繁殖材料为地上茎节, 俗称“苓子”或“芎苓子” 。 主产区四川, 多选择海拔900- 1500米的山区专门培育“苓子”, 供平地或丘陵地栽种 。
芩种培育
选地整地选择气候阴凉的高山阳山, 或低山半阴半阳山的生荒地或粘壤土 。 栽前, 除净杂草, 开垦炼山, 挖松土壤30厘米后, 作成宽1.5米的畦 。
【【种植】川芎的栽培种植】繁殖苓子于12月下旬至翌年1- 2月上旬, 将坝区川芎挖起, 除去须根和泥土称“抚芎” 。 然后运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培育“苓子” 。
立春前, 整平耙细畦面, 抚芎按大、中、小分级栽种 。 行株距分别按:30×30厘米、25×25厘米、20×20厘米见方挖穴, 穴深6-7厘米, 每穴大的抚芎栽1个, 小的栽2个, 芽口向上, 栽稳压实, 然后, 施堆肥或水肥, 覆土填平穴面 。
抚育管理3月上旬出苗 。 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, 并结合进行疏苗;先扒开土壤, 露出根茎顶端, 选留粗细均匀、生长健壮的茎秆8-10根, 其余的全部拔除 。 3月下旬至4月底各中耕除草1次, 中耕时宜浅锄, 避免伤根 。 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有机肥, 每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500公斤和菜子饼100公斤 。
收获苓子于7月中、下旬, 当茎节盘显著膨大、略带紫色、茎秆呈花红色时, 选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采挖 。 收挖后, 剔除腐烂植株, 选留健壮植株.除去叶片, 割下根茎, 称“山川芎”, 亦可供药用 。 然后, 将所收茎秆捆成小捆运往阴凉的山洞贮藏作繁殖材料 。
苓子贮藏苓子贮藏在山洞或阴凉的室内 。 贮藏时, 先在地面上铺一层茅草, 将茎秆交错堆放其上, 再用茅草盖好 。 7-10天上下翻动1次 。 立秋前取出, 按节的大小, 切成3-4厘米长的短节, 每节中间必须留有节盘1个, 即成“苓子” 。 每100公斤“抚芎”, 可产“苓子”200- 250公斤 。 然后, 进行个选、分级, 分别栽种 。
栽种技术
选地整地山区培育繁殖材料, 选地后除净杂草, 就地烧灰作基肥, 耕地深25厘米左右, 耙细整平, 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, 作成宽1.7-1.8米的畦 。 平坝地区栽培, 前作多是早稻(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、紫云英等绿肥), 收割后铲去稻桩, 开沟作畦, 畦宽约1.6米, 沟宽33厘米、深约25厘米, 表土挖松整成鱼背形 。 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, 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。
适时栽种于立秋前后进行, 不得迟于8月底 。 过早, 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;过迟, 气温已下降, 对根茎生长不利 。 栽种应选晴天进行, 当天栽完为好 。 栽前, 将无芽或芽已损坏的、茎节被虫咬过的、节盘带虫或芽已萌发的苓子, 一律剔除 。 然后, 按苓子大小分级栽种 。 栽时, 在畦面上横向开浅沟, 行距30-40厘米, 深3厘米左右 。 然后, 按株距17-20厘米, 将苓子斜放入沟内, 芽头向上侧轻轻按紧, 栽入不宜过深或过浅, 外露一半在土表即可 。 同时, 还要在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苓子两个, 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l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