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钟文谈练太极拳的要领 传统杨氏部分动作注意的问题( 三 )


26、双峰贯耳:碾脚跟 , 双手落至膝两侧 , 由斜仰掌变俯掌五指朝前、慢慢变锤上举至额前 , 定势:胳膊要圆 , 肩要松 。
27、野马分鬃:两脚距离稍宽(比搂膝拗步) , 斜身抱球上步 , 弓步时前臂先以肘带手挒出 , 手心斜朝上略鼓腕 , 左手采至左胯旁 。
28、玉女穿梭:(1)双手下落、右手变棚 , 扣脚转体 , 松落腰胯、开裆斜向上步、左手由虎口对右手肘下穿 , 右手臂外旋 , 撒肘收至腰间 , 弓步时腰略左转 , 上手要撑圆、大拇指对人中 。 下手虎口对心窝 。 (2)双手臂外旋 , 右手护左肘 , 扣脚27度转体……同上 。
29、下势:右脚外撇时重心右移 , 右微转身下蹲 , 双脚互为其根 , 裆要有撑劲 , 然后重心向前平移 , 前脚外撇 , 立身时左大腿坐实 , 带动后腿提膝演练下一动作 。
30、金鸡独立:接前势提右膝 , 实腿基本伸直、右手立掌有托意 , 左手有采意、落左胯旁 。 同时要顶悬、尾闾下落、腰有顶劲 。
31、穿掌:重心后移 , 提膝迈步 , 同时右手臂外旋 , 双手同穿 , 弓步时右手臂内旋 , 穿至上臂(前下) 。 定势要求:顶悬、龙骨上拨、腰顶、尾闾下落、松肩、裆有撑劲、身形舒展 。
32、上步七星:接下势 , 左手由掌变拳 , 右手握拳收至腰间,提膝上步时右手随至与左手成十字拳与锁骨同高,拳心斜朝前,双臂撑圆.
33、退步跨虎:重心后移、右脚斜后撒步松落 , 双手变掌随腰右转体移至右腰间 , 然后腰左转双手随至分开 。 右掌根与肩同高 , 左掌与腰同高 , 前脚着地不能空放、要有支撑劲 。
34、转身摆莲:腰微右转同时双手划弧 , 然后回腰双手划至胸前 , 右手与胸同高、左手划至额前 , 双手虎口相对 。 转体摆莲时双脚要互为其根 , 以脚掌为轴 , 随身体一起旋转270度 , 定势时重心在右腿 , 双手挒势 , 双脚朝东北 。 然后重心左移、腰左转、提膝悬大腿外摆莲随至双手迎击右脚前背 。 要求:脚迎击手、左右手两响 。 定势:独立腿、实腿脚尖朝东北 , 双手朝北偏西 。
35、弯弓射虎:坐实左腿 , 腰胯右转 , 开裆出脚右脚跟着地 , 腰继续右转、边弓步边双手握拳 , 右拳收至太阳穴、左拳收出至左身前、与琐骨前 , 立拳、拳眼斜朝左随至向东北角射出 。 定势:右臂松肩、防亮肘 , 左拳眼朝上 , 锁骨同高 , 顶悬、裆撑、尾闾下沉 。 说明;以上所述 , 是提供给拳友们在实践中去体察 , 只作注意事项参考、不作全面系统学拳教材 。
说明;以上所述 , 只作拳友们在实践中去体察 , 不作全面系统学拳教材 。

傅钟文是中国界一位卓有成效的家 , 是杨澄甫的外甥兼学生 , 他一生授拳传艺 , 为杨式的传播与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。 他于1944年创办永年社任社长 , 1958年-1971年任上海队太极拳教练 , 1979年任上海协会副主席 , 多次出席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太极拳交流活动 , 演示杨式太极拳 , 讲解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。 现将他谈练太极拳要领的讲话摘要介绍如下 , 以饷读者 。
要练好太极拳 , 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,我认为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。
首先要领会“劲”的涵义 。 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 , 就会练出劲来 。 这股劲是一种“浑劲” , 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 。 所谓“懂劲后愈练愈精” 。 据我个人体会 , 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 , 坚韧不折 , 柔而有弹性;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 , 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 。 浑劲练出以后 , 再进一步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 。 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 , 从而达到柔中有刚 。 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 。 将这二种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 , 相互为用 , 才能刚柔相济 , 绵里裹针 , 再能变化分释为掤、捋、挤、按诸劲灵活应用之 , 始可达到融会贯通 , 得心应手的目的 。

推荐阅读